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,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该艺术17世纪初成形于江户,现属重要无形文化财产。其创始人为出云大社巫女阿国,为修缮神社于1603年首创结合念佛舞的表演形式,后发展出游女歌舞伎→若众歌舞伎→野郎歌舞伎的演变脉络。因幕府禁令,演员全为男性并形成独特女形表演传统,元禄时期确立历史剧“时代物”、世态剧“世话物”及舞蹈剧“所作事”三大剧目体系 [1-2] [4]。
表演融合华丽服饰、精密舞台机关(旋转舞台、升降平台、花道)及独特技法,含“aragoto”(硬派)与“wagoto”(软派)表演风格,以“密”(定格造型)和“隈取”(脸谱妆容)为标志 [2-4]。明治时期被定位为日本文化象征,现代通过影视媒介拓展受众,同时面临观众老龄化挑战。与能剧、人形净琉璃并称日本三大国剧,舞台装置及表演程式至今仍具国际影响力 [3-4]。其发展历程见证日本艺能从民俗到国粹的转型,现存市川团十郎等世家传承体系。
- 中文名
- 歌舞伎
- 外文名
- Kabuki
- 属 性
- 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
- 创作者
- 阿国
语源
播报编辑
歌舞伎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“倾く(かぶく)”此字的连用形。日语中,将引人注目的动作、服装称为“かぶき”,而这样的人称为“倾奇者(かぶき者)”。有人因此贴切地用了同音的三个汉字:歌(か)、舞(ぶ)、妓(き)来为这种表演命名,“歌舞妓”一词因而诞生。而宽永年间,游女歌舞伎被禁止,因此就用会联想到伎乐的“伎”字取代会让人联想到艺妓的“妓”字。不过在江户时代,“歌舞伎”与“歌舞妓”这两种用法都是通用的,确定将此项技艺定名为“歌舞伎”,则是明治时代的事。
渊源
播报编辑
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,在京都、大阪一带的“游女”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“游女歌舞伎”,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。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,剧团变更办法,以年轻貌美的青少年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,产生了歌舞伎中的“女形”,这种歌舞伎被称为“若众歌舞伎”。
“若众歌舞伎”中的青少年男子演员因女子扮相,深受武士的喜爱,生活作风糜烂,时有殉情、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,与原意背道而行,并没有起到终止淫乱之事的作用。
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,但难见效果。从此彻底改变了做法,歌舞伎只能由英俊的壮年男子胜任,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。
发展历史
播报编辑
游女歌舞伎(ゆうじょかぶき):游女即日本古时的娼妓,依照外貌与技艺素质的高低分为许多等级。江户时代初期,由于歌舞伎表演盛行,许多游女亦模仿演出,并常有借机卖淫的情事。因为败坏风俗,1629年开始,幕府 (日本)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。
若众歌舞伎(わかしゅかぶき):若众意指年轻男子,在江户时代指的是尚未举行成年礼的少年。这时男子的发式是若众发,额发不剃,剔除顶发后扎上结发带;有些未婚少女也会结成这种发式。由于女歌舞伎遭到禁止,便开始由貌似女子的“若众”来担任表演工作。与女歌舞伎相同,因为艺人卖淫破坏风纪,1652年开始,幕府禁止少年男性演出歌舞伎。
野郎歌舞伎(やろうかぶき):野郎意为男性,此处是“野郎头”的略称。野郎头是江户时代一般成年男子的发型,乃是将额发剃掉后,将中间的一撮头发向前结成半月的形状。野郎歌舞伎是在若众歌舞伎被禁以后所产生的歌舞伎型态,由蓄著野郎头的男性来担任表演工作。由男性演员演出的传统成为歌舞伎的一大特色。
元禄歌舞伎(げんろくかぶき):以元禄时代为中心的约半个世纪,是歌舞伎发展跃进的时代,许多表演的形式是在这个时代确立的。后人称这个时代的歌舞伎为元禄歌舞伎。在元禄时期歌舞伎的发展中,出现了许多名演员,包括了在上方以和事(恋爱场面)出名的坂田藤十郎,在江户以和事出名的中村七三郎及荒事(打斗场面)出名的初代市川团十郎
与净琉璃交流
元禄时代以后,歌舞伎发展逐渐停滞,相对的净琉璃则出现了近松门左卫门、纪海音等等名作家,得到很好的发展。此时曾师事净琉璃作家并木宗辅的并木正三,开始将净琉璃的概念引入歌舞伎,例如增加大道具及舞台装置的改良等等,并著有三十石(舟登)始等作品。
江户歌舞伎
化政期歌舞伎
幕末期歌舞伎
到了安政年间,另一位歌舞伎大文豪河竹默阿弥出现 [1],他的作品被称为白浪物,主要以盗贼作为主角。主要作品包括三人吉三廓初买、青砥稿花红彩画(白浪五人男)。默阿弥的作品台词带有音乐性,被称为默阿弥调,且受到许多人喜爱。
分类
播报编辑
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: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,二是表现民众生活。剧目可分四种:“义大夫”狂言“时代物”狂言,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;“世话物”狂言,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;称作“所作事”狂言的舞蹈剧,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,对一般市民进行勤俭、行善、惩恶的道德教育。
舞台设施
播报编辑
旋转舞台(廻り舞台 まわりぶたい)
升降平台(セリ)
大型的升降平台主要用作换景之用,小型的升降平台则用来让演员出其不意地登场或退场。
舞台陷阱区(奈落 ならく)
位于舞台与花道的下方。
花道(はなみち)
悬吊设备(宙乗り ちゅうのり)
位于花道上方,用来使亡灵或动物角色的演员腾空飞行。古代的悬吊设备由人力控制前进与升降,现代化的剧场中都已采用自动控制,并且也有在舞台上左右飞行的可能。
发展
播报编辑
歌舞伎与能、人形净琉璃(“文乐”)并称日本三大国剧。能(のう):能是起源于14世纪的歌舞剧。自16世纪形成。能原本是寺院里敬神及祈祷农作物丰收的舞蹈。上演的大约有240种,多以佛教思想为背景的。有名的代表作有《源氏物语》、《伊氏物语》。
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,还到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美国、埃及等国演出。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,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、动作、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、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、快速的换装、神奇的转变,这些都是欣赏歌舞伎表演的乐趣所在。
相关评论
播报编辑
在日本传统的文化艺术中,从一度是妓女的演艺成为大雅之堂的高尚艺术,非歌舞伎莫属了。2005年,是日本歌舞伎诞生400周年。
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、松竹和共同社在东京举办了"歌舞伎四百年展",展出内容不仅有歌舞伎诞生以来到近代、现代的文史资料,还邀请了歌舞伎的名角中村富士郎到场演出、歌舞伎演员的现场化装表演、专家解说服装道具等,不但年长者观众甚多,很多年轻观众也都感叹不已。
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举办了展期10个月的江户·明治歌舞伎展览会,展示了歌舞伎的形成、完成、成熟和古典化的全过程,歌舞伎名演员和评论家的讲座几乎座无虚席。
日本邮政公社还专门发行了面值80日元的歌舞伎诞生400周年纪念邮票,其中一枚是创始人阿国的形象,取于出光美术馆收藏的"阿国歌舞伎图屏风"。另外一枚取自著名歌舞伎剧目中的两个演出形象,前方是歌舞伎名家九代市川团十郎演出的《暂》中的镰仓权五郎景政,后方是五代尾上菊演出的《土蜘》中的土蜘精,这两名著名演员对歌舞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,也恰好是他们逝世100周年。这两张邮票成为集邮爱好者的抢手货。
日本各有名的歌舞伎世家也都举办各类演出和讲座并行的纪念活动,让日本更多的民众体会和了解歌舞伎的精髓。日本各地的纪念活动仍在持续。
说起歌舞伎,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种:首先是鬼,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在幽暗的背景前,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,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;其二是"伎"字引发的歧义,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。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歌舞伎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,即使是"国粹"也是来源于民间,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。
歌舞伎诞生于400年前的1603年,当时的歌舞伎(kabuki)是一种加有简单故事情节、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,而且是女扮男装。
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,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,她来到京都,改革了"念佛踊"(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),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,在京都、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,甚得民众欢迎,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。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伎的创始人。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,在京都、大阪一带的"游女"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"游女歌舞伎",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。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"游女歌舞伎"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,宽永6年,幕府以伤风败俗为由,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,结束了"游女歌舞伎"的时代。产生了歌舞伎中的"女形",这种歌舞伎被称为"若众歌舞伎"。
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,经历了波折的成长过程,由"游女(妓女)歌舞伎"到"若众歌舞伎",最终发展到歌舞伎的原型"野郎歌舞伎",逐渐成为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艺术。
然而,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,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,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,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,于是出现了"野郎歌舞伎"。
以前演出过的歌舞伎剧目之中,女形的印象最鲜明的是《鸣神》。《鸣神》的情节是描写一个居于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侣"鸣神上人"被天上宫廷派遣的美女"云中绝间姬"诱惑,堕落失身而消减身体的功力,饮酒大醉。云中绝间姬便乘机割断了鸣神上人把龙神封闭的绳索,为了万民百姓使甘露从天而降。
云中绝间姬用女色媚态勾引鸣神上人的时候,鸣神上人情奈不住地开始触摸她的身体。这个场面的云中绝间姬充满"女人"的性感,妖艳绚丽。最后,她从愤怒的鸣神上人那里逃跑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纤弱的样子。
听说,歌舞伎的女形本来有重视"美"的思想。比如说,歌舞伎中有"加役"这个行当是一种证明。而"立役"的意思相当于反串,指某个行当的演员饰另外一个行当的角色。特别是,一般女形演员不演心术不正的女人、没有良心的女性角色,这种角色由"立役(相当于生)"的演员担任。从这个例子看来,女形一定需要兼而有之外貌和内心的"美"。
明治时代开始,虽然歌舞伎也有过好像时装戏一样的现代化的尝试,可是它一直保留着"男扮女装"的女形。反而当代的观众对歌舞伎保留的女人形象感觉很新鲜,保留"男扮女装"的女形包含虚幻的艳丽,适应时代的旦角随着女演员的增加开始追求自然的女人健康美。
歌舞伎的演出内容,分为历史上武士故事为主的"荒事"和民间社会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的"和事"。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,既体现日本的花道艺术,又有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,千变万化,再配以华丽的舞蹈演出,可谓豪华绚丽。
最初歌舞伎的Okuni歌舞伎(17世纪初),在表演结束后,就卖身,所以最初的歌舞伎非常重视演员的相貌。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迁到江户后,观众的喜好渐渐由美貌转为演技。
19世纪以后歌舞伎的观众扩大到一般老百姓。以前歌舞伎规定英雄必须具有高贵的身份,但是随着观众的变化,身份低下的人开始成为歌舞伎的主人公。因主人公是较贴近周围的人,所以演员的化装也渐渐变淡。
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,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。在历史上以写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,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,其数十本歌舞伎剧作,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。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,成为名门,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。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、松本幸四郎家、中村歌六家、中村歌右卫门家、尾上菊五郎家、市川猿之助家、市川段四郎家、坂东三津五郎家、片冈仁左卫门家、泽村宗十郎家等,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歌舞伎注重和观众的交流,延伸到观众席的"花道"是演员的登台的必经之路,产生了演员和观众合为一体的效果。
在明治维新以后,西洋剧的大量引入,使得歌舞伎的表演艺术开始走下坡路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期间,因为歌舞伎中的剖腹自杀等封建忠君内容,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。后来因为占领军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爱好者,他认为应该把艺术和现实政治分离开来考虑,在巴瓦斯担任演剧审查官之后,才逐渐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。此后,各歌舞伎世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歌舞伎艺术,电视台也现场转播,并且开办欣赏讲座,一些文化人经常撰文介绍,使得歌舞伎得以复兴,欧美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邀请歌舞伎前往演出。
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"21世纪歌舞伎组",在表演上改革传统的方式,在雨伞和树木等道具的掩护下不断变身,引起观众喝彩。这样的改革或许是受到了中国川剧中的变脸的启发。在演出内容上,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,引入《三国志》就是一个例子,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。
相关介绍
播报编辑
阿国歌舞伎
歌舞伎舞最初起源於出云大社的女巫「阿国」,为筹募修复神殿的经费,来到京都所表演的一种叫做<念佛舞>的艺能。当时在寺庙和神社中常举行酬神祭,「阿国」也以此名目开始表演歌舞伎舞,後来还借用「能」的舞台,而大受欢迎。此时正值 17 世纪初,德川家康在 1603 年成为将军,之後德川300 年的发展也奠定了歌舞伎的历史。
歌舞伎舞
「歌舞伎舞」一词最早出现於史料的时间是1603年。井少五的汉字中写成歌、舞、伎,但它原先是由「井少仁」而来的,其意为「异於平常的新倾向」。顾名思义,歌舞伎舞是和传统的能的舞蹈大不相同的新风俗舞。
当时都市中设立了许多游里,并出现了大批的游女,她们以华丽的团体舞蹈在门口招揽顾客,後来这些游女便被称做「游女歌舞伎」。此时不但伴奏中加入了三味线,她们也组成艺团不停地巡回表演。此外,各地也都成立了游女歌舞伎座而风行全国。但是宽永6年,幕府以伤风败俗为由,下令禁止了游女歌舞伎及所有的女性艺能。
男歌舞伎
(从若众歌舞伎到野郎歌舞伎)
女歌舞伎被禁後,代之而起的是「若众歌舞伎」,这些将浏海梳起的美少年们所表演的舞蹈和狂言艺能,在女歌舞伎的全盛时期就已经存在,但直到当时才展露头角。所以承应6年,以和女歌舞伎相同的理由遭禁止。
後来,因接受了剪掉若众的象徵-浏海 ( 变成野郎头 ),以及不跳煽情舞蹈而以对白代替等两项条件,於次年才被允许继续上演,此後则被称为「野郎歌舞伎」。野郎歌舞伎时代,歌舞伎开始朝演剧的方向发展,在整备剧场、增加演员後,使歌舞伎更具可看性。野郎歌舞伎时代是初期歌舞伎的重要起飞期,也是元禄歌舞伎的准备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