矛盾激化作为社会学术语,特指社会关系中潜在对立的显性化与激烈化过程。该现象在社会转型期尤为突出,如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三阶段心理演变(从浪漫向往到现实反思直至西方模式失望) [1],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'土字型'社会结构矛盾 [2]。其成因涉及利益分配失衡、文化价值冲突、制度机制滞后等多重因素 [3] [5],表现形式涵盖群体性事件、网络民粹主义舆论等 [5-6]。社会学研究强调需通过社会治理创新、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等途径实现矛盾缓和 [2-4]。
- 理论视角
- 后进现代化理论 [1]
- 心理机制
- 期待焦虑转化 [5]
- 结构特征
- 非对抗性主导 [3]
- 研究范式
- 制度—结构分析 [1]
- 文化维度
- 文明冲突与阶级矛盾激化 [8]
- 治理路径
- 健全预警机制 [3]
转型期表现特征
播报编辑
在快速社会转型过程中,矛盾激化呈现四大特点:
- 1.利益诉求主导: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(2010年前后)的社会冲突中,利益冲突占据主导地位,表现为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利益的损害 [3]
- 2.心理隔阂加剧:城市新移民与本地居民形成文化认同危机 [3]
- 3.表达形式迭代:2020年代网络民粹主义通过"闹大"机制倒逼矛盾显性化 [5]
- 4.治理概念演变:中国'群体性事件'概念历经1994年治安界定至1990年代末政治话语转变 [6]
典型理论解析
播报编辑
*俄罗斯案例*:2025年研究显示其社会转型三阶段(1991-1999激进变革期、2000-2008稳定调整期、2008-2025反思重构期)中,制度缺位导致社会心理从群体迷茫转向价值体系重构需求 [1]。*中国经验*:李强教授提出的"土字型"社会结构(2023年),揭示中等收入群体薄弱引发的矛盾激化风险 [2]。
当代研究争议
播报编辑
美国社会学界围绕《在逃》引发的学术论争(2021年),暴露学科在介入种族歧视、警察暴力等现实矛盾时的两难:既要保持学术客观性,又需回应社会公正诉求。这种张力导致方法论分歧,形成"实证主义—批判理论"二元对立研究范式 [7]。
全球化维度
播报编辑
2011年研究指出,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性激化催生"文明冲突"新形态,表现为:
- 发达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复苏
- 南北国家发展权争夺加剧
- 文化价值体系对抗显性化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国际秩序进入"风险共振"新阶段 [8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