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社神道是日本神道的主体形态,以神社为中心构建信仰体系,缺乏统一宗教理论依据,主要崇奉自然神、祖先神及地域守护神。其核心特征包括以神社为宗教活动场所,祭祀对象涵盖自然神(如氏神、保护神),全国现存大小神社约82000家,代表性建筑包括伊势神宫与靖国神社。 [1-3]
日本几乎每个聚居地均有神社,祭祀对象包含氏神、地域神及稻荷神等职能神明。根据传统,由此形成全民性信仰基础。 [1] [3]神社神道信仰起源于日本古代自然崇拜,将山川、树木等自然物及祖先视为神明祭拜,未形成书面经文体系。 [3-4]
明治维新后,神社神道吸收复古神道思想,传承国学传统并维护学问的纯粹性,发展为国家神道制度,强调天皇特殊地位并与政治深度结合。战后政教分离原则实施,神社神道回归民间信仰形态。 [2] [4]
- 中文名
- 神社神道
- 含 义
- 日本神道教的主体
- 神 社
- 82,000余家
- 建筑代表
- 伊势神宫,明治神宫,靖国神社
- 地 区
- 日本
- 用 途
- 接受国学传统,护学问纯粹性
简介
播报编辑
神社神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体。主张神皇一体、即祭政一致。在行政和教育上与国家密切结合,进行敬神爱国、崇祖忠皇教育。共有大小神社8万多个,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:祭祀天照大神的(伊势神宫)、祭祀明治天皇的(明治神宫)、臭名昭著的(靖国神社)。
主要影响
播报编辑
日本几乎每个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个神社,至今日本全国仍有82000余家神社,日本自古就有“八百万神”的说法。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(氏神),有的祭祀地域神,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,如农业丰收的稻荷神及保佑身体健康、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。 [1]
习俗
播报编辑
由于日本人有参拜神社的习俗,因而几乎每个人都被视作某一神社的“氏子”。在这个意义上,掌握了神社神道,就等于掌握了全体国民。因此,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当局以神社神道为主体,建立了旨在对国民进行思想统治的“国家神道”。二战结束以后,占领日本的盟军总部为了防止军国主义复活,于1945年12月向日本政府下达“神道指令”,废止国家神道,实行政教分离。政教分离的原则,也写入了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。
现在的日本神道可分为神社神道与宗教神道两种。神社神道接受国学传统,护学问的纯粹性。而宗教神道则以广大群众为基础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由于教义比较怪癖,所以经常遭到指责或者弹劾。与众不同的游山拜庙团体更多地倾向于民间习俗。